俄罗斯科学院古赛因诺夫院士再次做客林中路讲坛

时间:2021-05-01作者:文章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浏览:943

2021年4月30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所长古赛因诺夫教授А.А. Гусейнов)再次做客林中路讲坛,至此,林中路讲坛已举办15期。本次讲座主题为道德哲学与伦理学(Нравственн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и этика),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和学生400余人通过Zoom会议以及B站直播的方式收看了本次讲座,河北师范大学组织相关专业研究生集体在线观看了本次讲座并给予高度评价。

古赛因诺夫院士首先表达了对主办方再次邀请他做客林中路讲坛的谢意,院士非常珍视与中国哲学界的学术对话,他希望把俄罗斯哲学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同仁,以更好加深中俄哲学界的学术往来。

院士将本次讲座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在西方哲学史的理论视野中追溯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起源及分野,以及对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相应概念的界定。第二,从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巴赫金的“行为哲学”理论入手,进一步区分道德哲学与伦理学。古赛因诺夫院士认为,道德哲学与伦理学之间在对象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对象都是人的行为,但在方法上是有区别的。道德哲学关注行为的原初道德根源,注重道德的“个性”特质,属哲学领域;伦理学研究道德的外部客观形式,以科学理性形成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属科学领域。

在对上述问题深入细致探讨之后,古赛因诺夫院士得出了几条非常具有价值结论:第一、伦理学不应当仅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整个哲学应当具有伦理学的指向。第二、道德实践的展开在于人的善的意志与善的行为之结合,其指向作为终极的“最高善”。第三、实践理性不是人的存在的次要形式,而是人的存在的原初形式,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具有首要地位。第四、作为道德哲学的“行为哲学”是第一哲学,道德哲学要突破所谓“共同善”、“普遍规范”等极具科学性的规定,转向关照道德主体的“个性”生存方式,以弥合“我”与“他者”之间的裂隙。

最后,古塞因诺夫院士回应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疑问,重申道德哲学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并非存在主义者对道德孤立的个体性的理解,也绝非从相对主义的视角理解道德,道德基础、道德原则仍是普遍适用的。本次讲座由我院杜宇鹏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百春教授担任全程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