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耶鲁大学菲利普.高茨基教授,博士候选人徐晓宏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徐晓宏首先介绍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借此引出了本次报告的主题《历史社会学在美国的源流》。在过去的40年中,历史社会学在美国影响巨大,它已从知识与文化上的一股思潮演变成一个学术领域,其领域内的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如巴林顿・摩尔的、Charles Tilly、沃勒斯坦、史考克等。接着,徐晓宏老师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美国的历史社会学之嬗变进行了剖析,将其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历史社会学的兴起是出于对现代化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缺陷的反思。学者们认为这些理论将美国模式作为普遍的历史走向,无法解释动态的变迁过程,因此主张重视历史维度,这带来了美国社会学范式转换和历史学的复兴;第二阶段是在70年代现实社会变动与革命的刺激之下兴起的。特点是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强调无形超越的结构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有资本主义兴起、国家建设、社会革命和阶级形成四大主题;到了第三阶段,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学者们反对结构至上论,不再注重实证主义的普遍法则,强调文化、话语、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而历史不再只是研究者观察社会的“材料”,社会本身就被看做是历史性的过程。研究的视野更宽更“向下”,如社区、工人阶级、女权运动等主题。徐晓宏老师对历史社会学这三个阶段的梳理不仅是学科史,它更涉及到学者们对于社会过程、社会结构、文化转向、因果解释等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再思考。最后,徐晓宏老师简要介绍了历史社会学在美国的现状和挑战,认为当下学术界正期待着年轻学者带来历史社会学的“第四波”新发展和新突破。
高茨基教授首先对能够来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表示感谢,然后向各位老师及同学作了《先知共和主义:美国的公民宗教及其对手》的报告。高茨基教授开篇就引用了贝拉的一句话:“美国的公民宗教是空洞而破碎的”,高茨基教授承认公民宗教是存在的,但是认为不是破碎,并且遇到了两大对手,即激进的世俗主义与宗教的民族主义。高茨基教授从政治、宗教的维度对激进的世俗主义、宗教的民族主义、公民宗教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激进的世俗主义是政治、宗教的完全分离,宗教的民族主义是政治、宗教的完全融合,而公民宗教则是政治与宗教的均衡。接下来他对激进的世俗主义、宗教的民族主义、公民宗教的理论来源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宗教的民族主义具有两个来源:一是把以色列人看成是由血脉连成的民族,具有征服、归属、生存的特性;二是存在于新约中的末世论,认为末世即将来临,需要上帝与撒旦进行厮杀以达到基督的胜利,这二者的融合就促进了宗教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并且这其中的末世主义存在于很多的美国民众的观念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与之相对的是激进的世俗主义,它也具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真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二是自由的功利主义,认为个人拥有权力的自由,并且坚持功利之上的观念,而没有无私观念的存在,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观点。同样,美国的公民宗教包含着符号、故事、价值,是一个国家共享的目标价值追求,并且具有其相应的理论来源:一是契约神学、公民共和主义,认为人与上帝之间签订了契约以达到和平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目的,就会有先知的引导,但是人如果违背了这个契约,就会被批判、被驱逐;二是自由共和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自由,个人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并且个人也具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二是人类幸福,认为人类的幸福并不是肉体的享受,而是通过言行举止来表现美德,并且这种幸福也只能在美好的社会中才能实现。高茨基教授认为美国的公民宗教的最大敌人是腐败,这种腐败既包括个人私利的泛滥,也包括某个社会利益集团对其他集团的压制而控制整个社会。尽管面临危险,美国的公民宗教还是在美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高茨基教授通过温斯洛普、约翰.亚当斯、约翰逊.华盛顿、林肯、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的故事来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现美国公民宗教在美国民众心中的传承。在高茨基教授的精彩演讲后,老师与同学也积极地与高茨基教授进行互动,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也促进了其他同学对美国公民宗教的进一步思考。本次活动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此次讲座使老师与同学们对美国的公民宗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享受了一场精彩、丰富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