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作客林中路讲坛

时间:2021-07-14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人文学院浏览:1195

7月9日,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第13次活动,哈尔滨工程大学林中路讲坛第17讲成功举办。这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读书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教授讲卢卡奇(Georg Lukács)的《审美特性》。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和B站同步直播形式,来自四川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的师生130余人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笑夷教授主持。

张笑夷教授首先介绍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情况,说明了举办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读书系列活动的初衷,即希望通过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代表性著作的深入阅读和广泛的讨论交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老师和同学更多地、更深入地了解东欧理论家的思想,了解他们关于马克思思想的深刻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以及独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她提出,只有对包括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内的20世纪至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发展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讲座正式开始后,傅其林教授首先指出了卢卡奇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领域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审美特性》的重要性。接着围绕“卢卡奇的美学体系之梦”、“《审美特性》的方法论”、“《审美特性》中的原创性思想”以及“《审美特性》对赫勒美学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讲解。傅其林教授认为,卢卡奇意在建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不同于以往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这种新的美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审美的构成方式、对美学特殊范畴进行推导并界定美学与其他领域的界限的问题。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立足于对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传统理论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思想的批判性反思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原创性思想。傅其林教授重点讲了其中五个方面的原创性思想,即“日常生活本体论”、“审美自律”问题、作为美学范畴的“情感激发”、“同质媒介”概念以及审美中介理论。在此基础上,傅其林教授强调,卢卡奇始终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并致力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理想建构。傅其林教授还就卢卡奇《审美特性》在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次讲座引起了在线听众的热烈讨论,部分学生围绕《审美特性》中的具世性概念、卢卡奇关于对象化与异化的理解以及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对卢卡奇的影响等问题与傅其林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讲座最后,张笑夷教授进行了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审美特性》其之所以是经典不仅仅体现为在美学问题上尽可能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且深深扎根于人类思想的伟大传统之中。这为我们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启示。面对《审美特性》这本中文版就达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在短短两个多小时是无法获得充分讨论的,希望以今天的读书会为契机,在傅其林教授的精彩解读基础上,更多的老师及同学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形成自己的思考,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黑龙江省中东欧与俄罗斯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基地将在下半年陆续推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读书系列讲座活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