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第232期:民生政策与政治信任——以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为例

时间:2021-12-03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人文学院浏览:1406

应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忠路教授于12月2日19做客我校人文讲坛,发表题为《民生政策与政治信任——以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为例》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赵岩副教授主持,柳建坤副教授评议。校内外百余名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李忠路教授本次讲座围绕着以下四个板块进行展开:(1)政治信任的现状与解释;(2)民生政策与政治信任;(3)政治信任研究的几点思考;(4)量化研究破解经验;

政治信任是现代社会理解公民和政府关系的核心概念,是联系个体公民与治理机构,乃至整个政治体制的纽带。李忠路教授从概念界定、政治信任的测量、转型期政治信任特征、制度路径解释、文化传统解释五个维度简述了政治信任。而政治信任——尤其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社会信任路径——与民生政策之间的关系看似是必然的,但深入下去的时候又仿佛是水中月影,不易把握。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重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背景下,虽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于民生政策的倾斜力度,但更多只侧重了相关政策的经济收益,而对其政治收益未能透彻分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界尚未对民生政策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链条分析清楚。李忠路教授的本次讲座的主旨就是对该问题进行一次实证性探讨。

李忠路教授以《“雪中送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民众对基层官员的政治信任》文章为例进行讲解。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也有些群体并未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随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日益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研究问题】在“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格局下,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如何才能获得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治信任和支持?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涵。文章尝试的贡献在于:试图证明政府绩效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是政府绩效的可感知性:即个人能否感知和意识到政府的绩效表现;第二是政府绩效的惠及性:即个人能否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获益。

【数据与测量】研究使用了CFPS2012中11324个家庭中的29908名成人数据,以及区县低保救助率与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控制变量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身份变量、人口学变量、社会信任变量、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领取低保的群体而言,领取低保补助的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社会信任水平也更低、对社会问题严重程度更乐观、对基层官员的政治信任水平更高;政治信任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弱势群体对基层政府官员的政治信任水平显著低于非弱势群体、低保补助能够带来积极的政治信任、低保补助对若是群体的边际效益更大。

中国当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变迁。政府的每一项改革和举措都可能牵涉到相关社会群体的生计和利益,并可能会影响其生活机会及其对政府的信任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说已经惠及了大多数民众,但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也有些群体并未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护弱势群体的政治信任与政治支持,对于深化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涵。

接着李忠路教授分享了量化研究破解经验,介绍了量化研究如何在“群体差异”、“效应差异”、“社会选择”、“影响机制”四个层面上破题;并分别用具体的四篇经验研究论文为例做了具体介绍。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柳建坤副教授对李忠路教授的讲座进行评议。建坤对李老师能够分享其研究成果和量化研究的经验表示了感谢,认为这对于同学们的研究与学习很有帮助。政治信任是对中国现阶段国情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议题,李忠路教授的系列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的知识增长。同时,柳建坤老师也对如何完善这篇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具体包括利用客观指标测量研究中的“可感知性”;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可以参考一些经济学领域中通过相对位置判定法;在模型解释层面可以尝试使用“中介效应”增加解释链条,例如把“生活满意程度”作为民生政策与政治信任的中介变量;同时可以关注年龄的效应。

李忠路教授此次分享,深入浅出,语言平易近人,却发人深思。讲座的最后,赵岩副教授对李忠路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在表达真挚感谢的同时,邀请李忠路教授在疫情稳定后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再次交流。

 

讲座回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U4y1M7cP?from=search&seid=57101049871137967&spm_id_from=333.337.0.0

 

李忠路教授简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主要关注教育社会学、社会心态与价值观、社会分层等领域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a Quarterly等期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一项;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一项;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曾获2017年深圳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