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第233期: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性改革——田野课堂的构想与实施

时间:2021-12-12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人文学院浏览:1567

(人文学院 周凡、曾诗妤报道)12月7日晚7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做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讲坛】,进行了题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性改革——田野课堂的构想与实施》的线上讲座。讲座由郑莉院长主持,校内外200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冯仕政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田野课堂”进行了介绍:(1)缘起与历程;(2)定位与理念;(3)目标与任务;(4)内容与抓手;(5)要领与导向。

冯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建系之初,社会学前辈们是如何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教学理念,注重社会调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贯彻从田野中来、回到田野中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在与当下的比较中,冯教授点出,在社会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总成”能力,即思想力、行动力、完成力的训练,体现在缺乏条件以及缺乏手段两方面。

“田野课堂”的构想和实施正是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家国情怀(价值取向)、明瞭中国故事(事实把握)、阐述一般规律(学术素养)、致力社会发展(实践能力)的人”为航标,从而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再造和重组

 

具体而言,田野课堂就是通过让学生在学院课堂与田野之间往复穿梭和迭代翻转,从而达到不断锤炼他(她)们的思想力、行动力和完成力的培养目标。为此,“田野课堂”的中心任务就是将教学模式从“封闭性-内演性-松散性-静态性”向“开放性-临床性-集成性-穿梭性”转变。“田野课堂”以“五实”——实境教学、实战课堂、实务课程、实践成果、实作友圈——为途径,实现“三结合、六循环”,即通过生产力建设与生产关系建设的结合、能力建设和团队建设的结合、学科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结合,推动校园与社会、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思辨与行动六对关系的良性循环。

归结起来,“田野课堂”的教学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以问题为指引(问题导向),以完成一定的任务为目标(任务导向),注重实践的成果(成果导向),强调各类主体之间的互惠关系(互惠导向),从而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冯仕政教授对“田野课堂”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延伸,并指出其具有的更大潜力。

冯仕政教授的讲解部分结束后,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冯仕政教授就代表性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应。最后,郑莉院长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表达了真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