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社会学第四期读书会

时间:2011-11-18作者:文章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浏览:1608

20111112日晚630分,“HEU社会学系读书会”(第4期)如期在人文学院学术沙龙(2)召开。本期读书会讨论的书目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参加本期读书会的人员有:刘军教授、郑莉教授、刘辉副教授、杨国庆副教授、那瑛老师、李艳春老师、赵岩老师以及2011级硕士、20102011级本科生。读书会由刘军教授主持。

 

本期读书会的主报告是李欣同学,主评论是郭丽娜同学和董安南同学。

李欣同学首先作了关于《天职观与预定论――资本主义的助产婆》的主报告,给同学们介绍了全书的脉络,详细论讨了天职观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指出与资本主义关系更紧密的应该是预定论而不是天职观。李欣同学指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为我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揭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亲和性,当路德教得天职观与新教教义中的预定论完美结合之时,资本主义的诞生变得自然而然,本文试图梳理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天职观与预定论在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原天职观与预定论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原貌。

郭丽娜同学作了《浅析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三种话语》的主评论,基于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阅读,将韦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与马克思,桑巴特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产生问题,同时从韦伯资本主义精神视角出发升华出主流价值观的重建对于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郭丽娜同学详述了关与新教伦理、预定论及天职观的有关概念分析,比较了马克思和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的两种话语权异同,再比较了韦伯的资本主义分析与马克思及桑巴特的区别,从而分析我们该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郭丽娜同学对于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起源说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经济决定论进行比较。指出虽然说韦伯属于资本主义精神起源说,但这只是为了比较而他们区别的一种划分方式,如此划分并不能证明韦伯就属于“文化决定论者”,他同样重视制度、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只是他在认同经济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驱力即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探讨,因而在本文中将他的思想划做宗教文化起源一类,以便于和马克思与桑巴特进行比较分析。

董安南同学作了关于《浅淡〈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报告,介绍了韦伯论述的“资本主义精神”,评论了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精社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对韦伯思想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批判,分析了韦伯思想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提问环节,周蕾和郭莉娜同学就为什么东亚四小龙的典型资本主义崛起不是在新教背景下,而是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郑莉和刘军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不可言说的复杂关系,郑莉老师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已经丢了好多,而当下的社会问题跟文化的关系已很难界定,目前的民众思想已太难单一的定论并说清。 

而儒家文化是什么?如何影响了中国当代的民众,如何界定儒家文化。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那瑛老师告诉我们中国的伦理道德观与西方的职业观是有本质区别的,分别分析了两个道德观念下的不同社会危机;赵岩老师认为儒家思想中同样也强调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而只不过是把物质条件作为追求道德的手段。杨国庆老师针对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发言的学术修养问题提出了质疑,杨老师指出同学们在下结论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说法负责,不能信口开河,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轻易提出结论,要求同学们多一些学术的严谨性,为自己的论点多负一些学术责任。刘军老师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进一步分析了同学们对韦伯思想解不足之处,并指出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学术严谨性,对提出了下次报告格式的标准要求。

本期读书会最后布置了第5期读书会阅读书目:《论法的精神》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