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同学首先陈述其对《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的理解。她从涂尔干写作背景出发,简述了法国当时面临德雷福斯审判案件时各界知识分子的态度与立场,当局对知识分子控诉的漠视以及知识分子阵营与反德雷福斯阵营的抗辩,由此引出涂尔干写作此文的目的与意义。她谈到涂尔干个人主义与斯宾塞和经济学家的功利个人主义以及与康德和卢梭的抽象个人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涂尔干眼中的个人主义不是功利的个人主义,而是沿袭了卢梭一脉的传统,是对抽象个人人格的一种崇拜,人既是信徒又是上帝,因为在人性中有我们普遍追求的自由、平等、尊严等一系列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品格。对普遍人格的崇拜也不是简单的同情抑或恐惧,这些情感是我们在有机团结的社会尚能共有的一切,因此,它是将我们联结起来的唯一纽带,削弱普遍人格等于削弱社会团结。可以说,对普遍人格的崇拜就是人性宗教,这种人性宗教也就是维系现代社会团结的道德个人主义。此外,吴娜同学认为涂尔干赞成卢梭的结论,但是其推导过程相反相成。卢梭是从个人观念形成公意再缔结契约并过渡到公民社会的推演逻辑,而涂尔干正好相反,是从社会到个人的推理过程,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激发出个人人格,人格是社会不断演化的产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社会中获得了他的人格与尊严。
郑莉老师与张翼飞老师对吴娜的理解表示赞同,但仍有细节部分需要商榷。同学们也相继回答了张老师对功利个人主义意涵的提问。其中,李崇阐述了他对功利个人主义的理解,这种功利个人主义不是普遍人格,而具有排他性,强调我的人格、我的自由,否认他人的人格与自由;陈光一认为功利个人主义具有理性人特性,利益最大化是其表征,如果拿资源分配类比,功利个人主义的人则将拥有最大资源量,而给对方最少资源量。张老师澄清了功利个人主义的意涵,这种功利个人主义本质上就是自私自利,社会的运转不依赖于这种自私自利的传统,涂尔干也恰恰反对这种功利个人主义。郑老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功利个人主义更应该被称为自我主义,每个人都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涂尔干所说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普遍性,它不是每个人利益的叠加,而是经过正当途径被确定下来的成为公意的东西。涂尔干反对意志学说,因为这种意志是可变的,而道德个人主义应具有社会基础,社会基础便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本身具有自身的本性,就像自然状态中的人也具有其自然本性一般。所以涂尔干考虑的是抽象人格,每一个个体都有对尊严、正义、怜悯等的追求,这便是涂尔干视为的人性,这种人性正是在社会中得以塑造的。社会与自然状态一样都具有一种必然本性,所以在公民状态中,人对于法律的服从相当于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于自然的服从。涂尔干批判功利个人主义意在批评自私自利,今天中国的状态便是人人为己,自私自利,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漠视环境破坏。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人对自然无限的开发与利用。这便是一种本性的规律,道德的力量,违背本性与道德必然受到惩罚。最后,郑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涂尔干是如何看待《人权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涂尔干对抽象个人主义持何态度?
李崇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涂尔干对抽象个人主义也并非完全赞成。这种抽象个人主义所宣言的普遍人格被个人化了,人们并不想见他人也具有这种人格,而只从个人内心出发遵从自我的权利。人的理性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的普遍人格。同时,每个人也都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种自由。张老师回应李崇的观点,他认为,1789年原则错在把自由理解成了解放,从政治的压迫中解放出来。韦伯说这不是真正自由的意涵,自由背后最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达致自我克制,个人不能侵犯他人的意志。如果将自由理解成政治解放,最后将发展到个人欲望的解放。当年梁启超认为中国人也是这么理解自由的,并将其作为作恶的护身符。而涂尔干个人主义的自由恰恰不是将解放当作自由,而是我尊重你们每个人的自由,在此意义上抽象的普遍人格便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尊严等。张老师信手拈来一个例子,个税起征点协商。每个人都从个人的工资条出发协商个税起征点,这叫功利的个人主义,康德所谓的理性的私下运用。而理性的公开运用则是定个税时我的动机应与我所处的特殊环境无关,跟我挣钱多少无关,而是与我作为抽象的人的品格有关,我才能确定我的行为是适当的。福柯的先交税再讨论税法这一看法,使得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交税多少的事实,这时得出的结论才是普遍意志。康德有一句名言,只有在事实上对人的肉体最专制的国家里,精神上才能最自由。因为不管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环境中个人的状态,唯有此,人的思想才能最自由。康德有三大批判,康德想批判的就是实践理性,想恢复的是纯粹实践理性。人在欲望的趋势下行为,成为欲望的奴隶。这不是纯粹的理性。道德的形式是目的本身,是一种断言命令。这一命令具有普遍性,是每一个公开运用理性的人在任何情境下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才是道德的标准。这与卢梭的普遍意志一脉相承。自由就是能独立开启一条因果链,而不是沦为欲望的奴隶。涂尔干认为康德和卢梭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出发得出道德个人主义的结论,而他则是从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推导出同样的结论。社会结构的改变促成道德个人主义的生成。从同质性的机械团结向异质性的有机团结社会过渡,人们除了共有的人格要素再也没有其它相似的东西,维系团结的只剩下人们共同尊崇的道德个人主义了。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机械团结表现在道德个人主义上。它是维系现代社会团结稳固的基础性力量。
郑老师同意张老师关于涂尔干继承康德与卢梭思想并在推理过程中的差异性表现,但涂尔干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仍是我们难以捉摸的重要部分。涂尔干接受1789年法国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但他不认同从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出发褒扬人的主体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对人权的高扬,对自由的追寻应根源于社会,必须具备最深层次的社会的基础,只有在社会土壤中这些权利的宣扬才能够扎根,这才能防止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个人权利的无限争取,同时,也能防止国家对个人权利的无限压制。正是因为社会基础的缺失才导致法国不断的在集权主义与个人主义中摇摆。
接下来探讨的是第二篇文章《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首先,张老师问大家人性两重性的具体表现为何。雷晓宇表示,它表现为三个方面,包括身体与灵魂、感觉与思维、个人与集体,即神圣与凡俗。个人的状态是凡俗,扎根于有机体的个人存在,而集体的欢腾便是一种神圣性的存在。郑老师继续启发大家,涂尔干谈人性两重性的目的何在?陈光一试着谈自己对该文的理解。她说,是文明把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人的心态具有社会起源,人对社会的产生也具有作用,因此最先要研究的是人,而人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经常发生冲突,彼此对立。但陈光一对为何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如何产生的仍抱有疑惑。雷晓宇补充道,属于自己的东西便是本能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便是社会的,如果社会只是个人自发产生的,那我们人性中的两部分便能够和谐一致,但事实上社会具有自己的性质,它与我们个人本能的要求不相一致,并常常带有冲突。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多,限制也越来越大,人们不得不克制自己,并产生一种紧张感。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路径或者纽带使这两重性协调的更好是最重要的。张老师总结道,人性的两重性是个人性与社会性,个人性表现为本能,而社会性是社会加诸于我们之上的特性,对于我们身上的社会性,个体将感受到强烈的压抑与克制,我们感到这一社会性充满了神圣感,个人对此也充满了崇敬。这二者的冲突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郑老师阐述道,人性中的两重性是真实存在的并保有一定的张力,而社会本身对人性具有重塑的过程并逐渐占据上风,这与埃利亚斯所写《文明的进程》异曲同工,随着社会性(文明)的发展对人的行为有了逐渐增长的压制,人们最初并不觉得某些“野蛮”行为有何不当,但在文明的演进中自然性慢慢被社会性所规制,所以二者之间不断保持一种张力。只是文明的进程使得二者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涂尔干为何要分析人性的两重性,意在对《自杀论》中不同类型自杀的解释。例如,利己型自杀是由于自然性超越了社会性,失范型自杀是社会在个人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因此,涂尔干对人性的分析意义重大。张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并援引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等相关思想佐证现代社会带来的社会性对个人性的压抑逐渐增强。张老师具备将知识贯穿成凝练体系的深厚本领,逻辑的严密与精巧时常令我们大开眼界。
读书会进入了尾声,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思想交流盛宴。社会科学总能向我们展示其迷人的魅力――把难以捉摸的个人、人性、组织和社会的运行逻辑放在手术台上解剖,以有利于人类文明积累的方式使知识聚沙成塔,一想到我们作为科学共同体中的一粒微尘,在品读和汲取先贤著作中的独到精华后也有可能对人类文明的大厦有所贡献,书社成员年轻的心便跃动不已。我们书社每一个成员都如此纯粹,他们在喧嚣的世界里静静的在桌前读着一本百年前大思想家的经典著述,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内心的平静。读书会也因为他们的激情、坚守、执着和决心而凝成了一股绳。各位成员在书社这一大共同体中获得了心灵最珍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