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读书会由张津梁同学负责报告第五章第六章内容。报告一开始,张津梁同学就展示出一幅第五六章的脉络图,清晰地展示了本部分他理解的韦伯之思想脉络和论证逻辑。对“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资本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解答是儒教的传统倾向,因为“儒教的本质是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及其秩序与习俗。”论述方式是先述士人阶层再述儒教的生活取向。士人阶层是中国政治的担纲者,是儒教教义的践行者,韦伯在第五章详论了其传统面向的内容和表现――儒教的产生,考试制度和儒家教育,身份性格和君子理想,官吏威望和对经济政策的态度,士人以苏丹制和宦官为政敌。张津梁同学认为,士人的传统倾向带来的是一种和平主义的适应现实的入世倾向,这种俗世性带来的后果是士人阶层处处依据传统和经典来行事,他们关注的是现实的利益以及对现实秩序的适应。
言及此,要对士人阶层的传统面向进行伦理上的说明,就引出第六章的内容――儒教入世性的伦理。第六章主要讲述儒教生活取向是俗世性的,是理性的适应世界,其具体体现是:官僚制和教权制的非理性结合,缺乏理性的自然法和形式法,缺乏自然科学的思维,入世本质,对礼、恭顺和经典的追求,反对商业的经济心态以及对专家精神的排斥、君子中庸式的适应社会的理想、和平主义的性格。张津梁同学在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韦伯在这一章所要论述的是儒教的生活取向是入世的面向传统的,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征服的野心。入世和传统的倾向性导致的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化无法在各个领域展开,没有西方的形式法和自然理性,没有西方式的自然科学、没有西方理性化的官僚、没有西方理性化的哲学形而上学的思辨,没有一个统一的超世俗的人格神。彼岸的世界其是不关注的,儒教的理性在于理性的适应世界。
张津梁同学在展示和讲述中,不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问题及讨论附后),而且还将韦伯命题及余英时对韦伯问题的回应提了出来,这两点都是他具有问题意识的体现。但苏老师和张翼飞老师也提醒,有问题意识很好,但拿到读书会上讨论的问题需要契合读书会主题。
随后是尹振宇同学讲述“儒教与清教的对比”部分。他首先展示了本部分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西方,不是其它文明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亮明了他的讲述逻辑:通过对比儒教的理性主义和清教的理性主义理解此问题。首先,讲述理性主义的两条判断标准,第一是这个宗教对巫术之斥逐的程度,可概括为祛魅的程度;第二是它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据此划分先知的类――伦理型先知和模范型先知。其次,尹振宇同学认为,韦伯所论儒教与清教的对比是通过四个维度来实现的:祛魅的程度:先知的类型;救赎的状态;拒世的方向。最后,提出了韦伯对儒家思想、中国文化、人际关系规范的可能误解(儒家的三期发展未被韦伯认识到,对中国人信任的误解,解释框架的适用性)
第三位主报告人是顾庆同学,她负责第七章――道教部分。顾庆同学讲述了道教的特点,重点陈述了道教与儒教、佛教和清教的对比,说明在韦伯看来,道教是典型的神秘主义。
它具有两个特征:出世(与现世对抗)和神秘主义(“点石成金”的炼丹术)、长生不老。故而中国不可能产生近代理性的资本主义。最后,针对韦伯所言“道教是一种绝对反理性的,坦率地说是一种非常低下的长生术、治疗学与消灾学术。”及“道教不过是个巫师的组织”等论断,顾庆同学通过从《道德经》中摘录原文并进行解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苏老师辨析了反理性和非理性两概念,说明反理性重点指向巫术性质,反对逻辑推理,而非理性指向强调意志、本能、情感。
本次读书会,主报告人讲述时间较长,问题和讨论较为孤立地穿插在讲述中,现将较为集中讨论的问题罗列如下,以供参考。(注:问题仅为引出讨论之用,部分题目为记录人所加)。
韦伯是否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
韦伯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他在方法论上坚持或然性的解释。苏老师详论相对于马克思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韦伯同时强调了文化论和制度论两个方面。苏老师还补充道,马克思也不是经济决定论者,恩格斯在一封书信中提到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是经济和文化的合力塑造了历史,因此那些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是偏颇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发展的,其后期思想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只是,在对物质与文化重视程度的对比上,马克思更重视物质力量。郑老师补充,西马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重视文化的部分,并且将其提升到与经济因素相当的地位,甚至在后现代社会的情况下,认为其相对于经济因素更为重要。因此,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取向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其对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考虑是根据讨论问题的需要而变化的。吉登斯也反对把马克思认为是决定论者,认为马克思重视了两者的互动。
苏老师就这个问题在方法论层面进行了总结,认为,社会学思想的一个精髓是或然性,是概率论,反对决定论,反对一元论,倡导多元观点。不仅如此,社会学思想还反对“元动力”“元问题”的提法,反对把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韦伯自认与马克思的最大差异在于,韦伯认为马克思将经济认定为元动力,而社会学无法追究本体论问题;韦伯对马克思的批评第一是方法论上反对本体论、元问题,第二是突出文化因素。
申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制度因素
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之前产生之前,中西方制度因素各有利弊;韦伯论述中强调西方出现新教伦理,中国没有新教伦理,如果从制度论与文化论两轮并驱而论,西方出现近代资本主义是否就是文化的差异? 苏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即使是在同一领域设立的制度(比如法律制度等),中西方或曰不同的文明系统非常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制度因其所属的文明有差异而有实质性差异,所以,对制度及制度运行双方面都要关注。基于以上讨论,上述问题不成为一个真问题,事实上,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特有的制度因素与文化因素双轮驱动的结果。
中国士人的精神自主性及科举制度
提问:韦伯认为中国士人失去了精神自主性,屈从于现实,因此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苏老师提示,对儒教的讨论要始终关注其传统和传统主义性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大一统之后,天下定于一,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权利被剥夺,职业出路也被划定――只能进入官僚系统。思想自由权和职业出路被限制的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自主性。
苏老师还提醒,对一种制度的分析,要区分共时态分析和历时态分析。韦伯基本认定科举制度对资本主义的阻碍作用,但是从历史上来看,科举制度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国文化在西方思想界的遭遇
从韦伯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评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的遭遇之讨论。
从历史上看,儒家的道德主义备受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并成为德法诸多著名启蒙思想家赞赏和欲效法的对象,但是,源自大航海时代盛于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趋势让西方对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有了更多更全面的理解,在传统-现代、落后-进步的思潮影响下,中国被置于西方对立面,中国的负面形象被建构起来。
现代文明造成巨大的自然环境破坏,西方思想家和环保运动参与者在他者文化中寻求应对环境问题的思想资源,而道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与此有相合之处,故得到宣扬,如看重天地和谐,重视保护物种,宣扬人在自然状态下生活。
士人的人格理想与甘为政权工具之矛盾
韦伯言:“儒家缺乏形而上学的关心,恰恰能够迎合中国当权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统治中,儒教都被奉为‘正统’。”此中的一层意思,是儒者“学而优则仕”成为皇权统治天下的工具。但儒家士人的人格理想是成为君子,反对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但是为什么却集体进入官僚系统成为政权的工具,且甘愿如此?(可能的解答:儒者有“内圣”“外王”双重面向,人格理想是“内圣”面向的那一面,它强调儒者的气节,反对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但入仕恰是儒者“外王”理想的凭借。要么是工具,要么不是工具这种截然二分的“工具说”不能充分说明儒者何以既追求独立的人格理想却又甘愿为君王所用的复杂现实。)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刘军老师发问,宋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上升,堪与士人并驾齐驱,那么在思想意识层面,中国商人是否也汲取了儒家学说以助经商活动?例如诚信,例如道义等。杨国庆老师回应说,从历史发展来看,儒家始终强调“士志于道”的精神气质,当历史发展到宋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王阳明言),商人认为从事商业也能承载道,事实上商人群体也发展了自己的道义――“贾道”;在群体之间,士人弃儒从贾、士出于贾的现实情况已经大量出现,两个阶层的流动和融合趋势加强。苏老师发言道,韦伯曾说明儒家不排斥财富,且先秦儒学/原始儒学对商人的态度是“允许,但不为所喜、不鼓励”;从实践上来说,士人也不排斥追求财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苏老师提到这两点意在说明,我们应注意到以往对儒学的误解,正确认识其主张。(另举,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例,说明儒家绝非逆来顺受的谦谦君子。)
巧合的是,刘军老师提到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的问题及引发的讨论恰恰是下一次读书会的主题,本次讨论以此为终点,倒也可看做是下次精彩讨论的铺垫和前奏。下次读书会书目为余英时先生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主题是余英时的韦伯式命题。关于此主题已有截然两分的观点,到底是余英时没有真正回应到韦伯的问题(郑张二人组的观点),还是我们误解了余英时(杨国庆老师观点)。作为问题提出者的刘军老师,以及其他师生又会持何观点?山雨欲来风满楼,据此可预知下次读书会的精彩!
让我们相会第36期读书会(10月8日周三,41号楼411)!
另外,根据本次读书会上主报告同学的经验,我们还尝试总结了一些优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只求能:共勉、进步!
优点集萃:
1、先讲结构框架,再详述论证内容
2、提出核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报告内容
3、讲述中提出阅读中的相关问题,既反映出报告人的问题意识,也易引起讨论
4、就文献核心论题,引入学术界的讨论(如张津梁引入余英时对韦伯关于儒家、中国文化存在误解可能的论题),引入文本(如顾庆引入道德经原始文本),引入更新颖、活泼的呈现形式(如张津梁呈现的视频材料)。
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