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韦伯的《经济与历史》――“聊斋书社”2014年秋季学期第七次读书会(总第39期)

时间:2014-11-19作者:文章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浏览:865

    20141015日星期三,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聊斋”书社的第39期读书会在41号楼41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阅读与讨论的是韦伯的《经济与历史》一书,参加本次读书会的有郑莉老师,杨国庆老师,张翼飞老师,张辉老师和陈福胜老师,还有人文学院的部分本科生与研究生。本次读书会由张翼飞老师主持,由陈光一同学做报告。在本次读书之前,张翼飞老师首先介绍了这本书的背景以及相关内容,《经济与历史》一书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的世界经济史的授课讲义,本书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后的历史过程,其关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怎么来的。接下来,张老师又谈到学习社会学理论的不易,即我们在研究一个社会学理论时还要弄清楚与之相关的历史、哲学等种种知识。

    这次读书会是由陈光一做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一下本书的主要框架,她指出本书共分四部分:经济史的概念、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和城市。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理性的资本主义在西方出现,但是并未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现。韦伯从历史学的角度介绍经济史,与专门的经济史的特殊性不同,韦伯的经济史是一般性的。在本书中,韦伯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经济功效及其如何分配;家计与营利的利用;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关系问题。韦伯借用了社会的基本概念,经济史研究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团体的现象,韦伯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团体为纬来编制资本主义的图像,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

   接下来,陈光一同学介绍了本书第一编的内容,在陈光一同学介绍中大家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她指出本书的第一编主要是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内容,即与经济史和共同体经济关系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首先就经济效用的概念进行了讨论。陈光一首先指出经济的概念,所谓经济就是赢求所谓的效应,对经济的效用此种提法提出疑问,张翼飞老师对此疑问给出了解释:效用就是指的经济学上的效应,是指处分某种效用的机会,是对于资源的支配权,并且指出韦伯提出此概念的意义是为了指出他所要讨论的经济行为的性质是和平性的。在讲到经济行为的交换手段与支付手段时,郑莉老师指出为什么韦伯要区分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陈光一同学对此作出解释,认为这是韦伯为了引出了货币的出现;而赵旭同学则认为,韦伯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指出货币出现后,具有可计算性的货币经济出现了,这导致了市场的扩展和空间的延续。

   接下来,陈光一同学介绍了第二编中三到九章的内容,在陈光一同学介绍中大家针对自己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到官僚家产制和封建家产制时,郑莉老师提出问题,即官僚家产制和封建家产制的区别;赵旭同学认为,身份家产制与西欧的封建家产制类似,封臣也有土地的所有权,负有义务,官僚家产制中家臣是皇帝的附庸;宋宗澳同学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官僚的流动性;郑莉老师又指出,韦伯在论述此问题时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图景,即官僚家产制指中国,而身份家产制指西欧,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张翼飞老师指出家产制是指家长说了算,中国古代家产制比较典型,而西欧的较为特殊,西欧封建制度名义上是皇帝的;郑莉老师又指出,中国的家产制流动性较大,而西欧的家产制中阶层的固化现象比较严重。之后,老师和同学又就庄园法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郑莉老师指出韦伯论述庄园法庭是为了指出作为理性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并指出韦伯讨论经济是与许多制度联系到一起的。

    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又讨论了庄园制度的问题,张翼飞老师从书中内容出发,向大家解读了这个问题,强调了公地、领主特权等问题,接着谈了一下庄园经济崩溃的原因,指出最早的资本主义产生于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早在农村打开突破口的。在谈到奴隶问题时,张老师谈到韦伯谈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奴隶生产的不可计算性在哪,他列举了韦伯认为奴隶生产不可计算性的特点;郑莉老师指出,韦伯论述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自由劳动以及其可计算性。

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又讨论了手工业行会。首先,张翼飞老师向陈光一同学提出问题:何为行会,行会的功用何在。对于行会的功用,陈福胜老师指出行会是为了控制这个行业的产品价格、质量与产量以及工人工资等相关问题。张翼飞老师指出行会控制这些方面的目的在于阻止社会分化,是为了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竞争是与行会有很到区别的。张老师又指出关于行会是怎么产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特别少。杨国庆老师提出问题:行会和城市什么关系,行会是怎样的一种组织,行会是内在于城市还是外在于城市的呢?大家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指出行会是与城市中产生的,是内在与城市的。

  本次读书会主要对韦伯《经济与历史》一书的第一章到第九章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下次读书会会对本书的第十章到第二十章的内容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