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第40期读书会如期开展。本次读书会继续上期阅读书目―《经济与历史》。参与本次读书会的有社会学系的郑莉教授、杨国庆老师、赵岩老师、张翼飞老师和法学的陈福胜老师以及聊斋书社的部分成员。本期读书会由杨依林和彭丽叶同学主讲、张翼飞老师主评。
杨依林同学首先对他所读的部分讲述了自己的理解。他主要对本书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做了介绍,包括“工厂”与“工场”,商业发展的起点,商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商人行会,货币与货币史等内容。首先他提到工厂经营对企业和劳动者的影响,企业主不需要再去购买奴隶,在古时候购买奴隶非常昂贵,这样会节省很大一笔资金,所以变成契约劳动中的劳动力后,这样资本家就将风险转嫁给工人,这一部分工人生病或者死亡,他还可以雇佣其他工人。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大家的思路逐渐打开。张老师认为马克思眼中的资本主义就是另一种形式上更加隐秘的奴隶制,马克思对于“工场”和“工厂”的划分是按照机器来分的,是按照劳动工具来分的,工场手工业是在几道工序基础之上完成的任务,注重分工,工厂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所以在韦伯看来,其与马克思的不同之处在于革命性的诞生不在于是否有机器出现,而是在于家庭是否与经营相分离。随后,张津梁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韦伯眼中的“工场”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张老师回答道韦伯认为,自由劳动最可计算,理性的资本主义计算使工场成为可能,因为有了可计算的条件,才能诞生工场,有了自由劳动力,有了家庭与工业的分离这些条件都具备后才会产生工场。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不在于是否包含机器这一因素,而最打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因素却是机器大生产,机器大生产释放了巨大的劳动力,所以马克思尤其注意生产力这一要素,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怎么变主要在于生产力怎么变,现阶段步入大机器生产力,所以他认为之前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运行不下去了,而后才提出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要想顺利运行需要其他各种要素的配合,需要法律和道德要素的配合。张津梁区分了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论述,也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可。
接下来,杨依林介绍了影响工厂发展的几个因素。首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种姓之间具有排他性的状况阻碍了不同种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中国,古代的劳动生产方式主要是家族式的经济,这种氏族经济也并没有发展出理性化的组织形式。西方古代虽有奴隶工场,但这是一种既困难、风险又大的经营。因此领主宁愿利用奴隶为定期收入来源,而不以之为劳动力。同时奴隶主为了规避风险购买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奴隶,而不进行专门经营。最终的结果是奴隶的所有妨碍了大规模经营的出现。
随后,杨依林向大家介绍了商业发展的起点,一个团体以其生产物自营商业时,有种种方式,它常以农民及家内工业经营者的副业方式开始发展的,通常为季节性的职业。从这个阶级发展处独立职业的行商与小贩。在印度,商业是掌握在某些种姓手中。为商贾种姓阶级所独占。除了基于习俗团体基础的商业外,还有习俗局限于某些教派的商业。商业发展的第二个可能性是领主商业的建立:(1)领主将庄园的剩余产品供给市场。为此目的,领主任用职业商人为隶属,此类人负责运销剩余产品,并将此视为支付酬劳的一种特权。(2)外族商人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贵族把予以保护视为特许,以收取补偿。从这种保护关系中发展出了酋长及君候的自营商业。随之,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商业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杨依林回答道:是出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和交换的媒介。郑老师也对这一回答表示认可,张老师补充说这种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生产专门化,生产专门化是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素之一,但只做到生产专门化也不能完全达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一章节是商业经济的经营形式:计算和簿记。韦伯认为:在西方,且只有西方发展出货币计算,东方则一向以实物计算为原则。在经营过程当中会出现信用问题。我们需要维持及于远支亲族的家族共同体以确保全家族财产。或者确保家族共同体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债务负责(连带责任)来加以解决。这样,非家族成员参加商业组合情况大增后,家族向企业演变,企业全体成员负无限连带责任(成员私有财产与商业组合特别财产分开),家族内部财产划分不可避免,企业营业收支就必须与家庭收支、私人收支划分开来。由无限连带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变导致近代公司大量的出现。下一部分是商人行会,商人行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外商行会、二是当地的商人群体。接下来是货币与货币史。货币的两大特殊功能:既作为法定的支付手段又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法定的支付手段:相比较于交换手段,法定的支付手段出现更早,在这个阶段,货币并未进入到交换领域。部落酋长间的赠与、聘金、嫁妆等都以一种标准媒介物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此阶段内,各个经济领域中,各具有支付功能的特种财物。货币的另一种功能是作为积聚财富的手段,同时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在原始的发展阶段,货币的分化基于性别,女子不许拥有和男子同样的货币财。此外还有酋长货币与隶属民货币的区别,例如特定的大贝壳只有酋长才能拥有。银行本位的出现也体现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兑换打开一个通道。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由彭丽叶同学主讲。主要内容为城市的概念和类型、古代城市、市民。城市是主要依赖商业和手工业而非农业而生的部落。其所经营的手工业必须是多样性的,在聚落内有常规性而非偶然性的货物交换的形式,以与市集相区分。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市场聚落。城市具有两种类型的经济中心即庄宅和市场。韦伯对城市进行了三种划分。分别是生产者城市、消费者城市和商人城市。例如大庆、北京、义务就分别对应上述三种类型。城市中的市民包含很多类型如富裕者和贫穷者、企业家和手工业者、他们是在政治上具有特权的阶级,韦伯认为只有在西方城市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城市必须包含:防御设备、市场、自己的法律、有自主性、团体的性格。郑老师引导大家展开了中西方关于团体性格区别的讨论。她认为在我国人们处于一种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的状态中,所以没有建立起像西方的共同体的基础。然后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西方“城市”概念的来源,西方的资产阶级便诞生在城市当中,资产阶级社会即是市民社会。彭丽叶在最后一部分讲到古代城市和中古城市的区别,中国古代城市和西方古代城市的区别。张老师补充说古代城市贵族是居住在城市里面,而中古城市的贵族则是居住在乡村里面。随后,郑老师总结到城市所拥有的自治权的形成特点,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成机制,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就在于“自主、自律、自治”。
时间过得很快,读书会已经进入了尾声,在每次读书会后,聊斋书社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读书是思考的基础,思考带动思维跳跃,思考使我们勇于参与到讨论当中,只有参与讨论,知识的火花才可能激烈地碰撞。现在,聊斋书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可见我们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力。聊斋书社积极欢迎对于学术和思考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宗旨是“认真读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