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达尼洛·法卡、 华沙大学教授玛尔塔·布霍尔茨教授做客林中路讲坛

时间:2022-09-28作者:文章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浏览:927

927日,人文学院(人文社科高研院)主办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林中路讲坛”第29期特邀华沙大学社会学系玛尔塔·布霍尔茨(Marta Bucholc)教授线上开展了“作为一个思想集体的华沙思想史学派”的专题讲座。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师生7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系人文社科高研院与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东欧精神史——华沙思想史学派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达尼洛·法卡(Danilo Facca)到会致辞,人文学院(人文社科高研院)张笑夷教授主持、王立秋老师和葛维杰副研究员担任讲稿翻译和现场翻译。 

讲座开始之前,张笑夷教授与法卡教授就高研院的特色科研领域和今后的合作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张笑夷教授向与会学者和同学介绍了本次系列讲座的由来,高研院在逐渐探索与中东欧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以期在中东欧精神史研究范式中理解和阐发中东欧思想文化精神的独特价值,强化高研院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色与优势。本次系列讲座以20世纪在波兰人文思想和精神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华沙思想史学派为主题,依托波兰知名学者和院士的研究和讲座,推动中国学界深入地了解这一思想群体。

布霍尔茨教授的讲座通过“风格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和传统的共同体”“教学与讨论的共同体”三个方面分析和展示了“作为一个思想集体的华沙思想史学派”。在她看来,即便“华沙思想史学派”的称谓广为人知,但巴奇科、科拉科夫斯基等人是否真正组成了一个“学派”,仍然具有不少争议。布霍尔茨教授基于研究项目“波兰人文学科的轨迹”搜集到的口述、访谈资料,将华沙思想史学派描述为路德维希·弗莱克所说的思想集体。该学派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诸多共性特征。在学术风格方面,华沙思想史学派具有一种建构历史意识的研究动机,强调对历史、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历史命运和传统方面,华沙思想史学派是那个特定年代一群选择以学术为志业的苦行者,他们“逃向过去”,以思想史研究参与到对欧洲和波兰思想传统的反思,做出了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在教学与研讨方面,华沙思想史学派是一个跨学科的教育和思考集体。由此而言,布霍尔茨教授认为华沙思想史学派体现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他们一方面分享了共同的特征,特别重视彼此见解,重视讨论和论战,另一方面每个人在集体中都保持了思考和研究的独立性。

讲座最后,布霍尔茨教授总结了华沙思想史学派的涌现对当代人文学科发展的启示。在她看来,自由、选择与热情是建设人文学科的三个关键条件。应该鼓励青年学者的独立研究,将行政评价和比较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方能更有效地激发研究热情,开展真诚且负责任的学术批评,增加和改进作品质量,提高学界孕育出色人文学者星丛的可能。

据悉,波兰驻华大使馆对本次“华沙思想史学派”系列讲座热切关注,专门在其官方微博平台转发了相关信息。中波高校围绕此类议题开展合作尚属首次,这对增进国内学界即时了解和掌握当今波兰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热点和发展趋向、拓展中波学界文化与学术交流,助力我校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