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第248期讲座预告

时间:2023-07-13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人文学院浏览:640

田野点:中国·西安 

演讲题目:《“他、我、他和我”:社会人类学田野中有关研究者“定位”的一些总结与反思》  

讲座时间:2023年7月17日20:00

讲演人:王海潮 博士候选人(完成田野一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讲座平台:腾讯视频会议

会议号:700-7804-7144 (会议密码:111111)

主讲人介绍:

   王海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在读博士,数字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助理讲师。研究领域包括经济人类学,数字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与宗教研究(回族和伊斯兰)等。她曾在欧盟社会学年会、 英国社会人类学年会、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诺丁汉大学以及中国社会学年会等国际国内会议和学术研讨中发表学术报告。目前的博士研究关注数字技术和现代性话语在当下中国特别是少数回族群体中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她也还关注数字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特定群体(微商)中的关系和价值的变迁。

与谈人:于涛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何海狮副教授,云南大学

主持人:李昕茹

内容简介;

    作为知识的“民族志”记述,期望对田野中多样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进行分析和呈现。但在这其中,原有的社会关系一开始就因为“研究者”作为“他者”的进入继而变化。同时,研究者的“位置”(positionality)也因田野中交叉的关系(intersectional relations)相应地变化,因而整个田野调查也时刻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这是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社会人类学从对调查客观性的讨论,逐步转向留意到研究者的位置对田野调查带来的潜在影响的结果。因此,初入异于研究者本文化的田野地时,这种之间的关系成为首要感受、关注和回应的重点。

   通过在西安回坊(回民街)进行了长达2年的生活和调研,讲者感受最明显的是其位置的时刻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着讲者的调研。比如,如何理解和处理友情给研究带来的正反并存的影响?如何回应交往关系中所隐含的伦理需求”—要不要戴女性穆斯林的头巾?通过仔细审视和感受田野中的这些细节和困惑,讲者期望理解民族志生产背后的、属于人生活范畴的动态。